当手指不小心被菜刀划开一道口子,或是膝盖在摔倒后擦破皮,我们总能看到皮肤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慢慢愈合——起初渗血的伤口会结痂,再过一段时间痂皮脱落,有的地方能恢复得几乎看不出痕迹,有的却会留下一道浅浅的印记,这便是疤痕。很多人以为疤痕是皮肤“没长好”的表现,其实恰恰相反,疤痕的形成是皮肤启动自愈机制后的必然结果,只是在修复过程中,由于某些“小失误”,才让这份“愈合印记”没能隐形。皮肤作为人体较大的保护屏障,一旦受损,就会立刻开启一套精密的修复流程,而疤痕,正是这套流程中某个环节出现偏差的产物。要弄清楚疤痕如何形成,就得先走进皮肤修复的微观世界,看看这场“自愈之战”是如何展开的。

皮肤的修复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。起初阶段是止血期,伤口出现的瞬间,血管会迅速收缩减少出血,同时血小板会聚集形成血凝块,像临时“创可贴”一样盖住伤口,防止细菌入侵,这个过程通常在受伤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完成。
接下来是炎症期,此时身体会调动白细胞赶到伤口处,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负责吞噬入侵的细菌,巨噬细胞则会清除坏死的细胞和组织碎片,为后续修复扫清障碍。这个阶段伤口周围会有点红肿、发热,其实是免疫系统在“努力工作”的表现,一般会持续几天到一周。如果炎症反应正常消退,修复就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;可要是炎症太强烈或持续太久,就可能为疤痕的形成埋下隐患。
然后是增殖期,这是修复的核心阶段。成纤维细胞会大量聚集到伤口部位,它们就像“建筑工人”,负责合成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——这些物质是皮肤的“骨架”,能填补伤口的缺损。同时,内皮细胞会形成新的血管,为伤口输送氧气和营养,帮助修复顺利进行。在这个阶段,伤口会慢慢缩小,表面长出肉芽组织,看起来红红的、软软的。如果成纤维细胞合成的胶原蛋白量刚好合适,排列也整齐,伤口愈合后就不容易留疤;可要是合成过多,或者排列得杂乱无章,就会形成凸起的增生性疤痕,要是合成不足,又会留下凹陷的疤痕。
是重塑期,这个阶段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。成纤维细胞会逐渐调整胶原蛋白的排列,让原本杂乱的纤维慢慢变得有序,多余的胶原蛋白会被分解,疤痕也会随之变软、变平,颜色逐渐接近正常皮肤。但皮肤的修复能力有限,大部分伤口在重塑期结束后,还是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疤痕,只是有的明显,有的轻微。
除了修复过程中的阶段偏差,伤口的深度也会影响疤痕是否形成。如果伤口只伤到表皮层,比如轻微的擦伤,表皮细胞能通过自身生长修复,一般不会留疤;可要是伤口深到真皮层,甚至伤到皮下组织,就必须依赖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来填补,自然会留下疤痕。另外,伤口是否感染也很关键——一旦感染,炎症会加重,破坏正常的修复程序,让疤痕变得更明显。比如小伤口被细菌污染后,可能会化脓,愈合后留下的疤痕往往比干净的伤口更大、更凸起。
年龄也是影响疤痕形成的因素之一。年轻人的皮肤新陈代谢快,成纤维细胞活性高,修复能力强,但也更容易合成过多胶原蛋白,所以年轻人受伤后留的疤痕通常比老年人更明显;而老年人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含量少,成纤维细胞活性低,修复速度慢,疤痕反而比较平坦、容易淡化。还有皮肤的张力,关节、胸部、肩部这些经常活动的部位,皮肤张力大,伤口愈合时会被反复牵拉,成纤维细胞需要合成更多胶原蛋白来抵抗张力,也容易形成明显的疤痕。
总之,疤痕不是皮肤“修复失败”的产物,而是自愈过程中的“正常失误”。从止血、抗炎到增殖、重塑,每个阶段的细微偏差,或是伤口深度、感染情况、年龄、皮肤张力等因素,都可能让伤口愈合后留下印记。了解疤痕的形成过程,能帮助我们在受伤后更好地护理伤口,比如保持清洁预防感染、避免反复搔抓,让皮肤在修复时少犯“失误”,尽可能减少疤痕的影响。